生物經濟體系主要包括三個部分:生物經濟理論、生物經濟模式、生物經濟產業。第一部分生物經濟理論,潘愛華博士于1995年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生物經濟概念,并于2003年11月發表了題為《DNA雙螺旋將把人類帶入生物學世紀》的科學論文,創立了生物經濟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十大理論:生物經濟學、新資本論、經濟基因學、經濟生物重組理論、股市醫學模型、生命的信息載體學說、三元論、社會基因學、管理信息不對稱理論、國家公司學說等。第二部分生物經濟模式(生物經濟+)。潘愛華博士在其創立的生物經濟理論指導下創造的新經濟模式,主要包括生物經濟社區、生物經濟孵化器、森林康養、食用植物種植管理規范、良好健康管理規范(GHP)、生物金融超市、生物實驗超市、大產業、食用植物種植管理規范、幸福養老社區等十大生物經濟模式。第三部分生物經濟產業。
未名集團的生物經濟產業(可以稱為第三代生物產業,BI3)不同于生物產業,它是在生物經濟理論指導下,運用生物經濟模式,將大產業、大市場、大金融一體化協同發展所形成的產業。大產業(可看作是第二代生物產業,BI2)是生物經濟產業的核心內容。大產業具有三大特征:一是以生物產業為主導和核心,二是將現代科學技術應用于生物產業,三是將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一體化協同發展。生物產業(第一代生物產業,BI1)是大產業的關鍵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環保、生物智造、生物服務等六大領域;美國、歐盟、德國、經合組織頒布的有關生物經濟發展戰略中,雖然用到Bioeconomy(生物經濟)一詞,但實質內容是指生物產業(第一代生物經濟產業,BI1),而生物產業和潘愛華博士提出的生物經濟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潘愛華博士的生物經濟概念是:應用生命科學和醫學的觀點及方法研究經濟社會所產生的新的經濟理論和新的經濟模式。未名集團正在發展的是生物經濟產業(第三代生物經濟產業,BI3),所以,未名集團在生物經濟發展方面在世界上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綜上所述,中國在世界上最早提出生物經濟概念,未名集團在世界上率先構建了生物經濟體系,已成為世界生物經濟策源地。我們有理由相信2020年人類將進入生物經濟時代,中國將在生物經濟時代大有作為,生物經濟將助中國夢夢想成真。
生物經濟有別于生物經濟學,狹義的生物經濟內涵是:以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為基礎,建立在技術產品和產業之上的經濟。廣義的生物經濟的內涵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是以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開發與應用基礎,建立在生物技術產品之上的經濟;第二,由于生物事件(主要指瘟疫、生物恐怖和生物戰爭等)所引起的經濟的變化;第三,建立在用生命科學和醫學方法所建立的經濟理論、經濟模式基礎上的經濟。